一项研究表明,“肥胖但健康”是有科学依据的。科学家在9月15日至19日于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(EASD)年会上公布了这项成果。
这项基于数万丹麦人数据的研究发现,在5年随访期间,体重指数(BMI)为超重,甚至部分肥胖的人群,其死亡风险并不比BMI处于正常范围上限(22.5~25)的人群高。相反,BMI处于正常体重范围中下部(18.5~22.5)的人群死亡风险更高。此外,BMI在体重过轻范围内的人群也是如此。
“体重过轻和肥胖都是全球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。”领导这项研究的丹麦奥胡斯大学的Sigrid Bjerge Gribsholt说。肥胖可能扰乱人体新陈代谢,削弱免疫系统,引发2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乃至15种癌症,而体重过轻则与营养不良、免疫力下降等有关。
关于最低死亡率对应的BMI范围,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。传统观点认为,20~25是最理想区间,但随着医学进步和整体健康水平提升,这一范围可能正逐渐上移。为搞清这一关系,Gribsholt和同事Jens Meldgaard Bruun等对85761人(女性占81.4%,基线中位年龄66.4岁)的BMI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。
BMI为18.5~25通常被视为正常体重,<18.5为体重过轻,25~30为超重,≥30为肥胖。
随访期间,共有7555人(占比8%)死亡。分析发现,低体重人群的死亡风险几乎是接近健康上限的参照组(22.5~25)的3倍。同样,BMI≥40的严重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则是参照组的2.1倍。
然而,被视为健康的BMI区间也表现出较高死亡率:健康范围下限(18.5~20)人群的死亡风险是参照组的2倍;健康范围中部(20~22.5)人群则高出了27%。
相比之下,超重范围(25~30)及肥胖范围下限(30~35)人群的死亡风险并不比参照组高,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谢健康或“肥胖但健康”。而BMI为35~40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了23%。
令人惊讶的是,BMI在35以下并未显示出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,即使在35~40区间也仅与轻微增加的风险有关。
Bruun强调,BMI并非判断脂肪健康与否的唯一指标。“脂肪分布等其他因素同样至关重要。那些代谢活跃的内脏脂肪堆积在腹部深处并包裹在器官周围,它们会分泌对代谢健康不利的化合物。因此,同样是BMI为35的人,若呈苹果形身材,即脂肪堆积在腹部,可能患有2型糖尿病或高血压;而若脂肪分布在臀部和大腿,则可能完全没有这些问题。”
(原标题为《太瘦比超重更致命》)